年近百岁、皮肤褶皱松弛,却脸色红润、眼神明亮、精神矍铄。见到老人时,他放下手中的《中国老年报》,站起来与记者握手。老人身材魁梧、手掌有力,笑得很慈祥。这位穿着整齐,胸前挂着纪念章的老人便是记者此行的采访对象——96岁的抗战老兵温云甫。
1929年,温云甫出生在河北深县(现河北省深州市)的一个贫苦家庭。聊起80多年前的烽火岁月,温云甫仍然声音洪亮、思路清晰。
“1944年日本侵略者突然袭击我的家乡,没有抢到粮食,恼羞成怒之下,把我家仅有的三间破房烧毁。”十几岁的温云甫目睹了日本侵略者在家乡实行“三光”政策。村民们怕日军袭击,白天在家中躲藏;晚上要么隐蔽到玉米地或高粱地里,要么在提前挖好的深坑中藏身。
1945年,年仅16岁的温云甫在家乡加入八路军,并在同年光荣入党。抗战期间,他被分配到河北宁晋六分区胜利部驻地的兵工厂。
兵工厂承担着手榴弹制造、枪支生产等重要任务,是保障前线作战的“弹药库”。温云甫很快融入了这个集体。温云甫从事的工作是安装手榴弹的导火索,那时候条件差,没有原料,做任何炸药都必须纯手工生产,他们就是在一无合格生产原料、二无必要设备装置、三无技术资料参阅的艰苦条件下制造装备,靠的就是胆大心细,因为稍有不慎就会发生爆炸。因长期和火药“打交道”,经年累月,温云甫患上了萎缩性鼻炎和咽炎。
抗日战争胜利后,温云甫进入了野战军八旅,先后参加了解放石家庄战役和解放太原战役。
在解放太原战役中,体力好、遇事机灵的温云甫任通信兵。这个岗位看似远离前线,实则承载着及时传递战斗信息的重任,几分钟不通话便可能贻误战机。当时通讯条件差,单线通话易受天气影响,温云甫必须时刻守着电话机,每隔十几分钟便需测试线路是否通畅,一旦发现断线,需要立刻前去检查维修。冬季的太原大雪纷飞,他就趴在荒地里检修线路,双手长满了冻疮。回忆起这段经历,老人眼神坚定、言语铿锵:“一个萝卜一个坑,只要没有命令,就一定要死守在这个岗位!”这就是温云甫在战争年代最朴素的誓言。
太原解放后,部队转战兰州、银川,温云甫都参加了战斗,直到新中国成立。
抗美援朝战争打响后,温云甫再次义无反顾奔赴前线。他和战友们与敌军展开突击战、阵地战,始终战斗在一线。
退役后,温云甫到阳泉铁路地区武装部,先当干事后任部长。无论是在部队的13年,还是在武装部工作的32年,他始终兢兢业业、无私奉献,展现了共产党员的风采。
采访中,温云甫拿出珍藏多年的立功证书和荣誉奖章,轻轻抚摸每一枚奖章、每一本证书,小心翼翼,倍加珍惜,像是在抚摸自己的孩子。
“前事不忘,后事之师。年轻人要铭记那段壮烈的历史,牢记先烈们的牺牲与奉献,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,传承弘扬他们的精神,为国家富强作贡献。”采访临近结束时,温云甫眼含热泪对记者说。
张子煜/文?张泽慧/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