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来,小河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,在学习和运用“千万工程”经验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。党性教育基地、“梅漾小河”精品民宿、游客接待中心、生态停车场、游步路等一系列项目的建设与完善,不仅提升了小河村的旅游品质,也为游客提供了更加便捷、舒适、丰富的旅游体验。

  今年4月,小河村因地制宜建设旅游行业人大代表联络点,旨在通过集中市区镇三级人大代表的智慧和力量,密切人大代表与群众的联系,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,统筹乡村旅游和农特产品资源,引导村民积极参与乡村旅游发展,成为乡村旅游的受益者,进一步提升小河村的知名度和美誉度,让乡村旅游成为助力小河村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。

  构筑一体化综合服务平台。小河旅游行业人大代表联络点选址于小河村口太行一号公路旁,是村民与游客进出小河村的必经之“窗”。为了充分利用好便民利民区位优势,小河村将此地作为综合服务平台,赋予其人大代表的群众联络站、旅游行业的交流互动平台、基层立法意见的征集中心、便民服务的温馨供给点和农特产品的展示销售窗口5项功能。小河村区镇人大代表轮流值守,在为村民和游客提供各类贴心服务的同时,深入了解群众需求,帮助推动问题解决,切实让代表联络点动起来、活起来、实起来,成为闭会期间代表发挥作用的载体和平台。建站以来,联络点共接待村民、游客200余人次,召开旅游行业专题会议8次,完成立法意见征集任务8次,提供便民服务20余项80余人次,展陈农特产品30余种。

  构建多元化共建共赢机制。联络点定期组织旅游行业政策理论培训、乡村旅游发展座谈会、健康知识讲座、阳泉市民宿产业论坛、农特产品直播推介等活动,成功凝聚起市区镇“两代表一委员”、景区运营商、农特产品经销商、新媒体从业者、手工艺人、文学诗社人员等多方智慧力量,积极谋划推进以小河古村评梅景区为龙头,带动周边乡村形成区域化乡村旅游综合体。建站以来,乡村旅游从业者汇聚一堂,城区白羊墅村、圪台村、牛家峪村,郊区咀子上村,平定东回镇等乡村旅游产业人大代表共同商议抱团发展举措,策划精品线路,推广农特产品,探讨乡村旅游的发展趋势,分享成功案例和面临的挑战,增进了彼此之间的了解与合作,共同推动乡村旅游事业的繁荣与发展。

  健全系统化问题反馈机制。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,要充分发挥人大在密切同人民群众联系中的带头作用。联络点在市、区人大指导下,健全了系统化问题反馈机制。人大代表进站入点后,对于群众反映的问题,实行一站式受理、清单式交办、销号式管理。这一机制确保了问题的及时受理和有效解决,形成了接待有登记、登记有处理、处理有结果、结果有反馈的完整工作链条。通过这一机制,群众反映的问题得到了及时有效解决,人大代表的履职能力和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提升。同时,这一机制的建立还增强了群众对人大代表的信任和支持,为联络点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建站以来,联络点收到群众提出的意见建议21条,全部交办并向群众反馈。

  建站以来,充分发挥义井镇城中镇区位优势和小河古村评梅景区国家4A级景区影响力,将人大力量融入乡村旅游业发展中,着力推进了以旅游业为龙头带动的“三产”服务业发展。便民服务深入人心。联络点提供便民服务20余项,包括旅游咨询、应急医疗、失物招领、免费WIFI、24小时免费充电、家用工具等,为村民和游客提供了便捷的服务,增强了联络点的凝聚力。农特产品展销成效显著。联络点展陈农特产品30余种,包括小河村梅香酒、富硒红薯、土鸡蛋,牛家峪村桑叶茶、酸枣叶茶,圪台村手工磨面粉、猕猴桃,白羊墅村无花果、莲菜等。游客带着丰富的农特产品满载而归,不仅是对旅行体验的一种完美收尾,更是对当地农业文化的推广和对经济发展的推动。基层立法广集民意。今年4月以来,完成8次意见征集任务,召集相关领域工作人员和群众50余人次,对《山西省水资源管理条例(修订草案)》《山西省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工作条例(修订草案)》等征集意见建议38条。特色活动丰富多彩。建站以来,联络点组织召开旅游行业专题会议6次,组织村民、游客开展剪纸活动等传统文化活动3次,组织政策理论学习2次,组织产品推广和线上销售8次。高频次的各类活动凝聚了联络点的人气,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,提升了小河村的文化内涵和品位。问题反馈及时有效。在“人大代表进站入点听民情解民忧”主题活动中,联络点18名代表入点全覆盖,集中接待群众68人次,收到群众反映问题38个,已全部交办至镇职能部门、小河村村委会,全部进行反馈,并推动问题持续有效解决,增强了群众对人大代表的信任和支持,提升了联络点的公信力和影响力。

  小河旅游行业人大代表联络点的“三化融合”实践不仅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,还为人大代表履职提供了新的平台和途径。在未来的发展中,联络点将继续发挥人大代表的桥梁纽带作用,为推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。